|
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时间:2024-12-10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盘活存量、提升效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普惠小微、数字经济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一年来,金融业提升重点领域服务质效,壮大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加强重点领域支持 一年来,金融业优化资金结构,全力支持先进制造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民营经济等重点领域,着力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高效“耐心”支持制造业 金融机构在政策优化和金融产品创新上双管齐下,提供专项信贷额度、差异化拨备优惠等一系列支持政策,优先支持制造业融资需求,推动加快信贷投放,降低融资成本;保险资金额度大、使用期限长、投资稳定,具有跨周期属性,在初步应用化及产业孵化阶段,可开展股权投资。 ——精准滴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结合科技型企业高成长的发展模式,银行积极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股权融资、债券承销等金融服务,助力企业拥抱资本市场。保险方面,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保险补偿政策进一步完善,科技投资研发转化损失险、专利实施失败费用损失险等特色产品逐步落地,更好护航专精特新企业成长壮大。 ——有力有度支持民营经济 贴近市场一线,深入挖掘民营企业经营特征、金融需求,金融机构优化机制,创新产品,提升服务力度。银行业金融机构推出各类特色产品,拓宽融资渠道,积极落实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精准对接企业,将资金“送上门”。10月末,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2.45万亿元,同比增长14.98%,较各项贷款增速高7.47个百分点。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0.56%。 货币政策行稳致远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货币政策是血脉的“调节器”。今年以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我国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货币政策稳健有力支持实体经济,为经济回升向好营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货币总量稳健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10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10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09.71万亿元,同比增长7.5%。狭义货币(M1)余额63.34万亿元,同比下降6.1%。流通中货币(M0)余额12.24万亿元,同比增长12.8%。前十个月净投放现金9003亿元。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方面,《国务院关于金融工作情况的报告》显示,2023年10月以来,人民币贷款新增19.02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新增31.9万亿元;沪深北交易所共有118家企业发行上市,融资808亿元;企业和政府债券新增融资12.4万亿元。 ——融资成本降低 目前,1年期LPR已累计下降35个基点,5年期以上LPR已累计下降60个基点。在LPR下调的带动下,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行。目前,我国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已从2019年的“5”时代进入如今的“3”时代。社会融资成本的下降,有利于激发信贷需求,有助于减轻企业和居民利息负担,激发企业投资意愿,增强居民购买力,提振经济增长动能。 ——疏通传导渠道 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围绕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包括明确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为主要政策利率,规范手工补息等。一系列举措完善市场化的利率形成和调控机制,不断疏通利率传导的堵点,助力市场化的利率“形得成”“调得了”,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进一步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质效。 激发存量落实增量 当前,我国金融总量已经达到一个较高水平,有效落实存量政策,加力推动增量政策落地见效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 ——盘活存量资金 不良资产出清方面,金融机构和资产管理公司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进度,通过拍卖、转让等形式处置长期积压的不良资产,减轻银行业资产负债表的压力,提高信贷资金的流动性;信贷支持方面,商业银行加大向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普惠小微等领域倾斜的力度。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24年三季度末,高新技术企业本外币贷款余额、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人民币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分别同比增长9%、25.1%、14.5%。 ——落实增量政策 9月以来,金融监管部门接连发布多项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方面,各家银行迅速成立工作专班,充分运用利率优惠、费用减免、绿色通道、贷款规模等一揽子举措,为小微企业精准匹配合适的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进一步优化无还本续贷政策方面,将续贷对象由原来的部分小微企业扩展至所有小微企业,将续贷政策阶段性扩大到中型企业,期限暂定为3年调整风险分类标准;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范围由上海扩大至北京、天津、青岛等18个城市。众多百亿元级规模的AIC股权投资基金在试点城市设立,来自银行系的耐心资本为股权投资行业带来活水,资金将重点投向先进制造、新能源、智慧城市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提振资本市场 投融资良性循环的资本市场是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有助于扩内需、促消费。今年以来,中国证监会持续推动新“国九条”和资本市场“1+N”政策落地见效。新一轮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开启,健全资本市场有效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今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首次创设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SFISF)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两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大幅提升相关机构资金获取能力和股票增持能力。两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出台后,资本市场迅速出现信心回暖趋势,股市交易活跃,股指大幅上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