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会传达上级指示、布置工作任务,是一种工作方法,本无可厚非。然而,在一些地方会议过多过频,原本只需要领导干部或部分人员参加的,也要全员参与,名义上体现重视,实则是无用的形式主义,占用大量时间和精力。繁重的文山会海使党员干部身心俱疲,苦不堪言,已经成为基层工作的绊脚石。
一些会议明明知道毫无意义,为什么还要开?说到底,是形式主义、惯性思维在作祟。从侧面反映出一些领导干部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抓落实的认识不到位,担心上级精神传达不到位被认为是失职,宁愿变着法把文件发下去、把会议开下去,也不想被扣上“不落实”的帽子。不久前被通报的国家管网集团,2022年开会800多次,平均每个工作日超过3次;2023年某下属公司参加集团及各部门各单位会议280余次,平均每个工作日都有会。2023年9月有关方面指出其“开会多陪会多”问题,此后6个月内会议数量不降反升。在一些地方和部门还有个怪现象,一些领导干部自己还没完全理解领会会议精神,就兴师动众开会传达,以显“高度重视”“行动迅速”,看似作风扎实,实质是把开会当表态、以会议贯彻会议。这种“扎实”的形式主义不要也罢。
中央明确要求严格精简会议。经过持续整治,一批形式主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但在开会问题上,老问题或有新表现。一些地方要么大会套小会,把几个不相干的会绑到一起套着开;要么改头换面,正式会议减少了,各种专题会、推进会多了;要么变个时间开,无会日不开,周末或下班开。
整治文山会海,要从根本上破解重量不重质、重“痕”不重“绩”的顽疾。上级部门要聚焦“表现在基层、根子在上面”的问题,对通报的典型问题认真对照检视,加强上下联动、同题共答,不断推动从“解决一个问题”向“解决一类问题”延伸。要改进督查检查方法,明察暗访相结合,既发现问题又帮助解决问题,对不落实制度规定的要严肃追责。此外,也要警惕线下会议少了,视频会议多了,不要让智慧办公成为基层干部的“云压力”。
精文简会、为基层减负必须严抓不放、常抓不懈,严防反弹回潮,驰而不息纠“四风”改作风,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断取得作风建设新成效。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