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身保险业:下一站如何启航?时间:2024-11-28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保险业高质量发展顶层设计正不断完善中。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发挥保险业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多次提及保险,为保险业深化改革指明方向;保险业新“国十条”则对我国保险业未来5年、10年的发展进行系统部署。 与此同时,市场环境的变化与行业功能的进一步发挥,正引领整个行业进行一场深刻的变革。其中,下调预定利率、严格落实“报行合一”、强化资产负债联动等,都将对人身保险公司的产品形式、渠道模式、投资理念等产生深远影响。 “在迈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保险业要对原有的增长模式与路径进行重新审视,找准发展方向和发展定位,守正创新,不盲从不跟风,建立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和商业模式。”金融监管总局副局长肖远企在寿险业转型发展相关会议上表示。 站在转型发展的关键路口,无论是保险公司还是行业,都要进一步思考如何改善粗放的发展模式,如何实现长周期可持续发展,如何更好发挥保险功能? 立足主责主业 突出保险保障功能 聚焦主责主业是人身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新“国十条”指出,必须坚持人民立场,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专注主业,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保险保障和财富管理需求。 什么是人身保险的主责主业?从概念上看,人身保险是以人的寿命或者身体为保险标的,为消费者提供涵盖生、老、病、死、残等多样化、多种类的保险产品。从新“国十条”中则可以发现,人身保险业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保险保障和财富管理需求。 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锁凌燕看来,这至少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夯实居民风险应对能力,提高个人和家庭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复原力”。二是助力家庭财富配置,提高个人和家庭的“成长力”。保险在提供风险保障的同时,应该发挥其投资视角更长、投资目标更稳健的能力,服务好居民的多元化配置需求。三是促进民生服务体系发展,提高个人和家庭的“幸福力”。面对老龄化快速推进、多样化的医养服务需求,保险业应积极探索“保险保障+财富管理+关联服务”的整合模式,助力民生保障。 农银人寿总经理梅励表示,人身保险业的主责主业就是为社会提供风险减量价值。主要体现在:发挥人身风险减量管理作用,意外险、重疾险等保险产品能够提供高杠杆的保障兜底,在居民遭遇意外事故、重大疾病或死亡等风险时进行经济补偿,有效化解因病、因灾致贫返贫风险危害;发挥财富风险减量作用,长期年金险具有强制储蓄功能,能够帮助居民在年轻时为长寿时代的到来提前做好规划和储备;发挥医疗风险减量管理,商业医疗险作为社保的重要补充,能够有效弥补大病医疗费用,支持更丰富的医疗选择。 这意味着只要是围绕人民群众的生老病死残保障需求,具有健康保障、养老保障、身故保障、财富管理等功能的保险产品都是符合“保险姓保”的理念的。 对外经贸大学教授王国军表示,“保险姓保”强调保险的本质属性是保障。保险最初的起源就是人们为了应对海上贸易等活动中的风险而产生的风险分摊机制,后来才强调保险风险分散、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的职能。回归保障意味着保险公司要把重点放在提供风险保障功能上,而不是过度关注其他非核心功能。“这并不是说只有保死亡(寿险)、保疾病(健康险)才是保障。”他举例称,年金险是保障被保险人在年老退休后能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也提供保障功能。 从产品责任来看,人身保险产品包括健康险、年金险、两全险、定期寿险、意外险等;从产品形态来看,人身保险产品又分为普通型和浮动收益型,后者包括分红型、万能型等。 “健康险、年金险等是对应产品的责任分类,而这些类型的长期产品,除有个别特别考虑和限制外,均可以采用普通型、分红型、万能型等设计形态。”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精算师侯晋解释称,只要是健康险、年金险、两全险、定期寿险、意外险等,无论是普通型还是分红型、万能型,都是保险保障。 侯晋进一步指出,2012-2016年,部分非保险机构利用控股保险公司设计激进的保险产品,将所控股的保险公司异化为融资平台,为其他经营活动提供资金,导致行业乱象频出,偏离了保险的本源。之后监管机构陆续出台相关文件,强调行业规范经营,相关公司陆续被处置或接管。因此“保险姓保、回归本源”也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由于保险特别是长期型的人身保险会兼具储蓄功能,各界普遍关心其隐含回报率,这一点本身无可厚非。之所以强调‘保险姓保’,是要求在做好保障的基础上做‘加法’,而不是本末倒置。”锁凌燕说。 优化产品设计 支持浮动收益型保险发展 近期,预定利率调整下的产品切换备受业内关注,分红型产品等浮动收益型保险更成为行业热词。记者注意到,保险机构10月以来“上新”的产品中,分红型产品占据重要席位。保险业新“国十条”也提出,推进产品转型升级,支持浮动收益型保险发展。 需要厘清的是,浮动收益型保险与普通型保险一样,也为被保险人提供生老病死残等人身风险保障的保险产品,都是保障型产品,并不是投资、理财等资管产品。 “浮动收益型保险与普通型保险的区别主要是定价方式不同。”侯晋介绍,普通型一般采用全定价模式,即产品价格从销售时就固定了。而分红型、万能型产品采用的是半定价模式,一开始定下的是收费水平上限,如果保险公司对相关业务经营得好,比如投资表现更好、死亡赔付风险管理得更好或是费用管控得更好等,保险公司就会将好于初始定价的水平按照一定规则返还给客户,实质上是降低了价格,但每期是否返还和相应的幅度是根据经营情况而定的。 具体来看,分红型产品的特点是“人身保障+保底收益+浮动收益(按年结算)”,万能型产品的特点是“人身保障+保底收益+浮动收益(按月结算)”。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香港)公司资深总监陈秀娟表示,这两个类型的产品采用有保底有风险收益的“风险共担、收益共享”模式,长期看可以优化客户的保险保障,实现客户保障和公司收益的共同成长。 锁凌燕指出,不管是分红型还是万能型产品,本身并不是以所谓理财收益为设计目标的。但因为它们都会定期披露分红实现率、结息率等信息,在实践中更多吸引了大家对收益水平的关注。 “这不意味着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王国军进一步表示,因为它们在提供基本保障的基础上,给予投保人额外收益的可能,对于一些风险偏好较低、又希望有一定收益的客户来说是比较合适的选择。 那么,为何要发展浮动收益型保险? 从各国保险业发展历程看,管理利率风险最常见也最有效的举措就是从负债端着手,发展浮动收益型保险,随着市场利率下行相应降低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或保证利率,使保险公司与客户在全生命周期内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实现长期互利共赢。 例如,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经济体经历了长期的低利率环境,保险公司持续加大分红险、万能险、投连险等浮动收益型产品的开发销售力度,降低利差损风险隐患。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为降低保险公司利差损风险,1999年6月,原保监会将寿险保单(包括含预定利率因素的长期健康险保单)预定利率调整为不超过年复利2.5%。此后,收益浮动型保险产品被引进国内,让保险市场重新迎来快速发展。彼时,平安人寿率先引进投连险产品,太保寿险引入万能险产品,中国人寿则引进了分红险。此后一段时间,3家公司的保费收入均呈现爆发式增长。 2023年以来,随着长端利率的快速下移及资本市场的震荡,保险公司资产端收益承压,监管部门持续引导行业下调预定利率,优化产品结构,并鼓励开发长期分红型保险产品。 不过,浮动收益型保险相对复杂,对销售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寿险业转型发展相关会议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人身保险司司长罗艳君指出,发展浮动收益型保险,必须深刻汲取境内外保险市场发生过的销售误导等教训。 对此,受访专家普遍认为,首先,要加强销售管理,确保销售人员准确理解产品、正确介绍产品,不得将此类产品片面宣传为投资、理财等资管产品,防范销售误导和社会误读。其次,要努力提高投资能力。长期可实现的投资收益是此类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要将资产配置策略与业务规划和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增厚投资收益。最后,还要优化产品设计,充分考虑客户需求和市场变化,灵活调整产品形态和收益结构。例如,可以推出具有不同风险等级和收益特征的产品系列。 加强资负匹配 探索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事实上,无论是聚焦保险主业还是发展浮动收益型保险产品,目的都是实现行业和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在侯晋看来,人身保险不同于其他行业,也不同于财产保险,是典型的长周期经营行业,部分业务甚至是跨多个周期的,要实现可持续的商业模式,需要坚持人身保险业经营的基本规律,包括坚持长期主义、强化资负联动、平衡好功能性和盈利性等。 “必须把资产负债管理理念贯穿于公司经营的全链条、全流程,应当以长周期的视角做好当期的经营决策,把稳健经营和长期主义作为资产和负债两端协同发展的基石,把长期业绩表现、新业务价值和内含价值健康发展作为导向,形成良性发展循环。”她表示。 梅励也认为,实现高质量的资产负债管理,是从根本上化解三差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充分前提和必然要求。为此,要将资产负债管理理念贯穿到公司经营管理各环节,从五个方面发力,推进公司可持续发展。负债端要守正创新,回归风险管理主业,优化产品结构;资产端要服务大局,提升跨市场跨周期投资管理能力,发挥耐心资本优势;资本端要把握规律,强化约束,坚持内涵式发展;财务端要算账经营,精细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效率;风控端要牢守底线,加强监测,有力有序有效防范化解风险。 不过,高质量的资产负债管理并不意味着负债久期越长越好,而应是资产负债的完美匹配。 “负债久期长意味着保险公司的债务期限长,虽然长期负债可以让保险公司有更稳定的资金来源用于长期投资等,但也面临着利率风险、投保人退保等多种风险。”王国军表示,如果市场利率下降,保险公司已经承诺的长期高利率负债可能会对其财务状况产生不利影响,而且投保人退保的可能性也会随着时间等因素发生变化,一旦大量投保人退保,对于负债久期长的保险公司来说,资金链可能会受到较大冲击。因此,保险公司需合理管理业务久期,以期限多元、成本多元适应高质量发展新要求。 陈秀娟表则认为,从客户端看,应以合理的价格、合适的负债成本提供适合客户的保障实现公司价值的持续增长;从公司经营看,应做好资产负债期限和收益的匹配,以保障公司长期经营的效益和资本实力。 “人身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行业更多的积极作为。”锁凌燕表示,例如,借助“报行合一”的实施,打破过去手续费无序竞争的“囚徒困境”,真正有效降低渠道管理成本、提升经营效率,优化渠道结构;借助“保险+”经营模式创新,拓展差异化竞争的维度,摆脱同质化经营带来的非效率竞争状态,真正有效提升客户黏性和获得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