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清风驿站 >>廉政文化 >> 所能多以精力自致
详细内容

所能多以精力自致

时间:2024-11-04     

精力投入多少,能力就会增长多少。这是一条普遍的规律。曾巩在《墨池记》中写道:“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锻炼技艺,成就事业,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从来都是依靠勤学苦练得来。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王羲之之所以写出书法名作《兰亭集序》,与他心无旁骛地刻苦训练是分不开的。历史上,不独王羲之,很多伟大的书法家皆是如此。钟繇住在抱犊山中,十年时间,山中的树石因他练字而全部变黑。智永禅师登楼不下,四十多年,写出的笔头足有十瓮,每瓮多达几百斤,后来埋在土中,号为笔冢。郑虔听说慈恩寺收存柿叶,堆满了几间房子,便去借住,时间长了,柿叶上几乎写满了隶书。


这些书法家的故事,印证了曾巩的说法:一个人的卓越成就,是从专心致志、勤学苦练得来,“非天成也”。确实,要在学问、事业、道德修养上取得成功,必须点点滴滴地积累。期望一蹴而就,靠短暂的突击就想取得成功,只能是痴心妄想。诚如居里夫人所言:“在捷径上得到的东西决不会惊人。当你在经验和诀窍中碰得头破血流的时候,你就会知道:在成名的道路上,流的不是汗水而是鲜血,他们的名字不是用笔而是用生命写成的。”


苏轼在《文与可画??谷偃竹记》中写道:“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文与可画竹,犹如庖丁解牛、轮扁斫轮一样,技艺高超,胸中有成竹。然而,这一能力也不是凭空而来的。对于画竹者来说,应该一节一叶,留心于法度规律,经常练习,坚持不懈,功力积累已久,自信确定胸中有竹了,然后才能迅速运笔画下他在想象中所见到的。否则,只是执笔熟视,能画什么是什么。事实证明,只有从法度中得,起初受于束缚,心思和精力用到一定程度,才能熟能生巧,达到不为外物所役使的境界。这正如伐木,“片片渐砍,一斧顿倒”;也如远行,“步步渐行,一日顿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多以精力自致,不靠说到,而靠做到。倘若功力不够,就要再实践再学习。侯方域所著《马伶传》中的马伶就是一个勇于实践、不断精进的艺术家。马伶在与李伶的表演对决中败北,但他不甘失败,投到顾秉谦当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乃得之”。后再与李伶较量,“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这一故事告诉我们,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持久学习、勤于实践,就一定能有所成就。后人张潮评价:“予素不解弈,不解歌,自恨甚拙,因从学于人。虽不能工,然亦自觉有入门处。乃知艺无学而不成者。观马伶事益信。”


至巧出于至平。“盖以志凝其气,气动其天,非卤莽灭裂之所能效。”对今天的党员干部来说,要想成为一个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人,必须潜心积累,付出更多的心思和精力,做到“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倘若总想偷工取巧,不愿下一番功夫,什么事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则必然是根底浅薄,无以精专业、干大事、担大任。


党员干部只有投入足够的精力,不断经受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才能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具备与职责使命相适应的能力素质,从而创造新业绩、交出新答卷、赢得新荣光。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图片
年度个人工作总结报告



本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 金盾网络科技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