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协会动态 >> 提升监管治理水平 防范系统性风险
详细内容

提升监管治理水平 防范系统性风险

时间:2024-10-25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防范系统性风险与维护金融安全是金融监管的重要任务。与此同时,全球经济格局变化和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等因素,给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和宏观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近日,在2024金融街论坛年会“完善现代中央银行制度 提升宏观治理水平”和“防范系统性风险与维护金融安全”论坛上,金融专家、学者和监管部门围绕优化货币政策调控框架、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系统性风险的识别、监测及管理,共同探讨金融体系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持续完善货币政策

中国金融学会理事会会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易纲表示,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职能,不断优化货币政策调控框架、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完善中央银行制度的重要方面。

易纲提出,要继续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着力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一方面,继续完善中央银行政策利率体系。巩固以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为短期政策利率的中央银行政策利率体系,完善利率走廊机制。另一方面,持续强化市场基准利率培育。拓展回购利率DR在金融产品中的运用,进一步巩固DR的基准性。不断优化LPR报价形成机制,督促报价行提高报价质量。按市场化原则培育国债收益率曲线。

易纲认为,从我国具体实践看,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引导金融机构信贷投向的工具,通过提供再贷款或资金激励方式,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特定领域和行业的信贷投放,这是总量货币政策的有益补充,对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进一步丰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箱,发挥其精准滴灌功能,取得较好效果,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总量型政策的压力,帮助提升了我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有效性。”易纲表示。

易纲介绍,以绿色金融为例,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支持碳减排重点领域发展。截至目前,碳减排支持工具累计引导金融机构发放碳减排贷款超过1.1万亿元,覆盖6000多家市场主体,带动年度碳减排近两亿吨。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发放近3000亿元。受此带动,截至2024年上半年,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超30万亿元,同比增长28%,增速比各项贷款高20个百分点。两项结构性工具充分发挥了货币政策直达绿色低碳领域、助力碳减排的功能。

全面防范金融风险

《中国银行保险报》首席专家团主席、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认为,防范金融风险的基础在于正确履行金融功能,要平衡好功能性与营利性关系。要从四方面完善金融功能:第一,既要解除金融压抑,又要防止过度金融化。第二,要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第三,要降低流通成本和融资成本。第四,要满足国民经济多样化的融资需求,做到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

针对进一步强化金融的功能性,光大银行行长郝成从三方面对银行风险进行分析。第一,守牢流动性风险的底线,在实践中高度关注外币和境外业务资产负债管理,加强流动性风险的穿透性管理,关注流动性风险的新特征;第二,持续做好信用风险管理,把好守信的准入关、限额关和风险监测关;第三,加强关注声誉风险管理,践行金融工作的人民性。

除金融的功能性问题外,与会专家还从金融开放的角度讨论了金融安全问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长吴卫星表示,在地缘政治风险日益突出的背景下,中国在金融开放过程中需要加强风险把控,关注金融功能的实现,关注国内及国外经济周期。

“金融基础设施汇聚了巨量金融交易,有规则的制定权,客户黏性非常高,实际上和一个国家的金融主权密切相关。一个国家的金融基础设施功能越完善、国际化程度越高,金融体系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力就越强。”中国银保信党委副书记、总裁、执行董事白伟群认为,金融基础设施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抓手。同时,数据安全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一环,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是未来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向。

存款保险基金管理公司副总经理张韶华表示,公司未来要从信息共享、风险监测和跨境合作等方面继续加强金融风险防范。


本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 金盾网络科技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