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车险综改半年记!要想活得好,经营客户是“王道”!从2020年9月19日起,不知不觉间,车险综合改革已实施半年。 经历了“地震式”变革,面临加速转型的压力和公司经营上的巨大挑战,行业目前情况如何?各家公司如何各出奇谋,找寻出路? 和《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一起来看看吧~ 降!降!降!降! 车险综合改革于2020年9月19日正式实施。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改革实施后,短期内对于消费者可以做到“三个基本”,即: ➤➤ 价格基本上只降不升 ➤➤ 保障基本上只增不减 ➤➤ 服务基本上只优不差 “综改对消费者的三大红利已经开始释放,但是对于保险公司而言,经营压力更大,竞争更加剧烈。”阳光财险重庆分公司总经理高玲春表示。 车险综改之后,车险保费连续4个月负增长。 根据银保监会官网数据,2020年10月—2021年1月,车险保费同比下降6.35%、11.4%、12.57%、12.82%。 今年1月,车险在财险业保费收入中的占比已不足50%;单均保费也由1500元/件下降至1300元/件,较去年同期下降15.38%。 “2021年保费压力较大,2022年利润压力较大,”天风证券分析师认为。 据天风证券预测,2021年1—9月,中国车险市场保费降幅应在20%左右,综合成本率略高于100%。 2022年,综合成本率或达105%左右。 行业何时能够实现平稳过渡? 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表示,车险综改实施一个多月时,车均保费降幅达27%。从数据来看,目前至少没有恶化。 车险多是一年期业务,即使各公司没有推出改进措施,根据观察到的总体的、每车的或每单的保费收入及承保盈利的同比变化,可以预计2021年年底,车险市场会实现平稳过渡。 要想活得好,“经营客户”是王道 “谁的成本能够控制好,可能谁活的时间就会更长、更久远一点儿。” 平安产险上海分公司总经理陈雪松表示,综改不仅会促进整个行业向科技化、数据化、智能化转型,还倒逼保险公司做好成本控制,提升运营效率。 如何做到成本精细管理? 高玲春认为: ➤➤ 一是把住前端的展业成本,通过用户分层筛选,精准投放有限的费用资源; ➤➤ 二是把握住中端理赔成本,运用科技手段提升理赔端的效率和风控水平,将“水分”榨干; ➤➤ 三是把住后端固定费用,厉行节约。 “车险综改带来的经营模式转变,其重要标志就是定价价值的充分发挥。从此前依靠费用调节价格,过渡到一车一价、一车一费、费价联动的动态管理模式。” 高玲春表示,公司的定价体系决定了综改的成败,快速搭建一个灵活多触角的“章鱼式”定价组织体系尤为重要。 同时,她还认为,定价人员是稀缺资源,要抢、要招、要培养。 千亿保费量级的公司,定价人员每人支撑服务20—30亿元的保费体量;百亿保费量级的公司,定价人员每人支撑服务10—15亿元。 根基不牢、地动山摇。定价队伍的能力才是保险公司的“地基”。 行业的未来在哪里?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在本轮综改逐步深化的过程中,定价能力、渠道掌控力和理赔服务优势突出的头部企业将占据明显竞争优势,产险市场将呈现强者恒强的局面。 经营管理能力薄弱的中小公司将面临车险业务持续亏损的严峻挑战。 车险综改不仅倒逼中小公司在非车险业务领域寻求突破,也促进财险业主动“自我变革”。 “现在全行业都在向非车转型,传统存量市场竞争无序、增长乏力,外部环境复杂多变。” 高玲春认为,在未来一个时期,非车险的发展,应由“产品经营”向以“客户经营”为中心的运营模式转变,重点在紧抓国家政策红利、全面科技赋能、苦练内功、精细化管理,坚持高质量转型发展。 “通过现实的市场需求,保证保险、意健险、农险、责任险已形成非车险中的比较优势。” 王向楠认为,各非车险领域在所需经营技术、承保周期规律、合作方特点等方面差别很大。 对于很可能会亏损或缺乏经验的业务,保险公司应控制规模,维护保险机构的稳健性。 他认为,保险的价值越来越不局限于赔付,未来会更多地提供解决消费者深层次需求的服务,这方面也面临着更多、更难预测的竞争,所以保险机构对业务绩效的考核要有一定展望性。 此外,险企也应维护好与政府部门的合作,获得其对运营各环节的支持。 总的来说,随着车险综改的推进,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靠拼车险的时代可能一去不复返了。 面对行业“阵痛期”,很多公司也会陷入“做与不做”的艰难选择。但从长远来看,随着财产险公司提升定价、创新能力,积极破局非车险业务,车险经营终将走上理性竞争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车险综改以来,对于行业的变化,你有哪些直观感受?一起聊聊吧~ |